
苏稽米花糖产于乐山市苏稽镇,清代末年就有名,畅销省内各地苏稽米花糖,前身为峨眉猪油谷花,始于清代以前。后由张吉武将其制作技术带到苏稽镇,并取名为"苏稽米花糖",在抗战时流传出川,甚至远达香港。1949年后,张吉武家庭作坊生产的"张吉武苏稽米花糖"最为著名,其生产方法、成品均保留了传统特色,香、甜、酥、脆,具有"甜而不腻、脆不顶嘴"的特点。解放前,曾销往香港,是乐山地区传统名产。苏稽--千年古镇,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积淀,素有嘉州"鱼米之乡"、龙灯之乡"的美誉,有远销境外的嘉定大绸、有香飘四海的"全牛席"、还有酥脆可口的米花糖,苏稽是1994年列入的全省首批试点小城镇,是2003年命名的全省重点示范镇,是国家级农业科技生态园区所在地。
苏稽米花糖作为四川乐山的名特产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工艺价值以及经济价值。它选用上等糯米、优质花生、白砂糖、芝麻及上等的鲜猪边板油等无公害绿色原料,采用全手工制作,使其外观光润饱满,产品口感酥脆,口味香甜,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成为馈赠亲友的绝好佳品。
据考证,苏稽米花糖是张吉武先生于1901年首创的,距今已有110多年的历史。张吉武用他独到敏锐的眼光观察到苏稽有着得天独厚生产谷花糖的条件(盛产糯米、花生,适宜工艺的气候,水资源丰富等)。为谋生存,他倾其所有,在苏稽镇砂嘴街租下两间房,垒起炉灶,支起锅,就这样一家生产谷花糖的小作坊在苏稽诞生了。
苏稽场的人逢场都会购买一些谷花糖,喝着盖碗茶,跷着二郎腿,品着谷花糖,实在悠闲,谷花糖也成了必不可少的佐茶佳品和逗乐趣食。具有“香、甜、酥、脆”独特风味的张记谷花糖在苏稽打响了,在当地赢得了美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谷花糖正式更名为香油米花糖。
抗日战争时期,香油米花糖随内迁至乐山的大学生们推广了出去。后来,全国各地前来购买香油米花糖的人络绎不绝,产品一度供不应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香油米花糖被冠以苏稽场镇的名字,称为“苏稽香油米花糖”。很多小商小贩开始推着载满米花糖的自行车走进城镇、乡村的大街小巷,扯着喉咙叫卖米花糖。“苏稽米花糖、香油米花糖”,随着一声声充满浓厚本土口音的叫卖声,苏稽当地和周边的老百姓逐渐将“苏稽香油米花糖”简称为朗朗上口的“苏稽米花糖”,两种喊法一直延续至今。
抗战结束,更有美国空军﹙当时援助我国抗日﹚索性用汽油桶装上满满一桶苏稽米花糖之后,锡焊封口,远涉重洋,带回美国。一传十、十传百,苏稽米花糖在国内,东南亚,远至欧美国家等地传开了。从此,苏稽米花糖走出了苏稽,闯出了国门,享誉海外。

米花糖产业年产值超亿元
1944年,以张吉武为主的生产苏稽米花糖的商户在政府的主导下,打破各自为政的模式,14家香油米花糖生产作坊并成一家经营,“私私合营”,成立苏稽糖果厂。2004年,乐山市市中区供销合作社根据中央有关精神完成改制,原“乐山市苏稽糖果厂”改制为民营股份制企业“四川省乐山市光洪食品有限公司”。
据了解,目前,市中区全区苏稽米花糖生产企业获得QS认证的企业共有11家,生产加工作坊有数十家,年产值超亿元,产品销往国内20余个省、市,还远销至南洋各国和欧美国家。现在的许多超市中都可看到各种品牌的苏稽米花糖,它的包装更精美、品种更齐全。
优选糯米——清洗浸泡——蒸煮——摊凉搓散——晾晒(阴干)——分选——预炒——膨化——筛选——配料拌和——成型——包装——检验入库,在苏稽米花糖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延续了百年传统生产加工工艺,传承了中华饮食文化,获得了众多殊荣。
“苏稽牌”、“张吉武牌”、“苏卫牌”等产品先后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优质产品奖,首届中国商品博览会银奖,96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四川名优特新产品博览会银奖,四川省著名商标称号,“四川老字号”称号,中国特色食品称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第二批保护与促进的“中华老字号”称号,受到中央电视台、《四川科技报》、四川新闻网等新闻媒体的关注和报道。